他们在珠峰脚下,平均海拔5000多米;他们在雪域高原,离上海5000多公里。他们告别温暖的小家,作别熟悉的岗位,奔赴千里之外,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里,他们克服孤独、寂寞、冷,发扬拼命、奉献、苦干的援藏精神,抗地震,冒冰雪,顶飞石,融入藏区与干群结下深厚友谊,服务藏区发展赢得亮点纷呈。
这次去西藏旅行,特意赴定日拜访两位同学,作为第七批援藏干部,一位分管旅游,把当地的旅游事业做得风生水起,建起了旅游服务中心、建立了微信平台、编撰了旅游手册;另一位分管建设,我们目睹了正在建设的宽阔马路和已建成的制氧厂等项目。高原空气稀薄,含氧量平均只有内地的40%,我们一行大多有胸闷、头痛、呼吸困难等高原反应。而他们除高原反应的折磨外,还有远离家乡亲人内心孤寂。
两位援藏干部缺氧不缺精神。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乐于吃苦、甘于奉献、敢于担当的援藏干部形象,感染了爱岗敬业、艰苦奋斗、无私无畏的精神力量。这种力量是与追名逐利、浮躁奢华的鲜明对比,是对安于享乐、不思进取的无情嘲讽,是值得提炼和发扬的宝贵资源。它时刻闪耀着人性的光芒,比高原美景更加壮美,如雪域上的一道彩虹,闪耀苍穹。
震撼于西藏的大美风光,更感动于崇高的援藏精神——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面对恶劣艰苦的环境,始终牢记使命,不负组织的重托和人民的厚望,脚踏实地,埋头苦干,以高尚的情操、敬业的精神、顽强的作风和出色的业绩,为促进藏区的稳定与发展、为巩固民族团结与友谊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他们的高风亮节一次次叩问着我们的心扉:作为一名党员干部,该如何干事业,谋发展?
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,“生于忧患,死于安乐”,安逸舒适的环境容易使人沉沦,丧失斗志,唯有不断面对挑战和竞争,才能点燃热情、激发潜能。今天的松江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、转型升级关键期和深化改革攻坚期,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发扬援藏精神,忠于使命、心系群众、恪尽职守、不畏艰难,始终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人生的第一选择,把干事作为天职,把担当作为使命,努力用党员干部的“辛苦指数”换取人民群众的“幸福指数”。
感动常在,行动就在。让我们用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,把援藏精神发扬光大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