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怀德,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中央纪委监察部特邀监察员。近日,记者就正风反腐话题对马怀德进行了专访。 菠菜365定位_APPBET365_正版约彩365软件
记者:日前,中国政法大学举办了题为“国家监察委员会呼之欲出”的讲座,您做了主题演讲,来了多少人?大家高度关注的原因是什么?
马怀德:高校的讲座如果晚上开,来的人会较多,因为同学们白天都有课。而我们这个讲座是上午开的,即便如此,也来了300多人,既有本科生、研究生和本校干部进修班的学员,也有很多专门从城里赶过来的。
正风反腐的事大家本来就很关注,就像大家热追《永远在路上》等专题片一样。而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,又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,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,本身意义重大。而且,这次改革涉及的面广、牵扯的利益群体多,包括立法、行政、司法等各个方面。人大怎么产生?行政监察变成什么样的国家监察?检察院的职能如何转隶?大家都拭目以待。
记者:刚才您提到,电视专题片《永远在路上》引起了全民追剧,令您印象深刻的镜头是什么?
马怀德:热播期间,我正在国外,在手机信号断断续续的情况下,我坚持看了几集,触动很大。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人的忏悔画面,一个是独占二层小楼雇保姆厨师的周本顺,另一个是被母亲打了一巴掌的谭栖伟。他们都是真情流露,感受到了从一把手沦为阶下囚的巨大反差,认识到了权力的本质是来自人民、服务于人民,滥用权力,权力就会咬你,可是为时已晚。每名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看看,以警钟长鸣。说实话,这些干部曾经都很能干,如果不腐败,能为社会做出很大贡献,但怎么就由好干部逐渐沦为阶下囚了,引人深思。
记者:您担任了多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顾问,在履行职责时,有没有遇到过“脸难看、话难听、事难办”的情况?近几年有何改善?
马怀德:做顾问和专家咨询委员时,大家一般是客客气气的,就是脸好看、话也很好听,但是,“事不好办”,我提的建议对方不一定听进去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《决定》,将专家论证作为重大行政决策的法定程序,但在落实中,存在不少形式主义问题。最严重的是根本不走这一程序,也有的是把它当成做秀,往往导致专家咨询变成一片喝彩。
这几年党风政风确有很大改善,有这样一个事例,我印象很深。一天下午6点前后,我接到一个陌生来电,后来知道是某部委领导,他说我的一篇文章很有价值,但没回答一个关键问题,问我当天能否提出明确的法律建议。当晚9点多,我赶出了约1000字的书面材料,然后回拨那个座机号,他仍在等我的答复。其实这事不着急,但他们认真对待,这让我感到他们的作风很实在。最终,这些材料对决策产生了影响,我还收到了感谢短信。
(下转第二版)
(上接第一版)
2016年,我又被四家部委聘为顾问,他们出台重要决策或者其业务部门遇到疑难案件时,都会咨询。虽然比较忙,但我认为这很有意义。
记者:中央八项规定实施4年多了,不少人能感到社风民风的新气象,您有何切身体会?
马怀德:我记得过去每当临近元旦,都要发贺年卡送挂历,很累很浪费。看着贺年卡飞来飞去,收进来的,送出去的,打开的,不打开的,最后都进了废纸篓。这些都很形式主义,但是因为形成习惯了,人家给你发,你又不好意思不回,花了大量时间精力,但多数都被扔掉了。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,这些现象基本绝迹了,现在元旦谁还送贺年卡啊。
我调研时候,基层干部也对我说,现在接待轻松了很多。我记得一名干部,他过去一天最多接待了十几拨,他说,上面千条线,下面一根针,谁也得罪不起,所以一直在喝酒,身体都搞坏了。现在我们调研时,就是吃工作餐,也不喝酒,这个改变是明显的。
记者:您在多篇文章中谈到加强反腐制度建设的重要性,2016年,中央出台了多部党内法规,您怎么评价?还有何不足?
马怀德:反腐有三重境界,不敢腐、不能腐、不想腐。现在不敢腐已经初步实现,这很了不起。但要实现不能腐、不想腐必须靠制度。十八大以来的制度建设,我觉得可用“蹄疾步稳”来描述,制度的笼子一步步扎紧,越来越有效。这些制度既坚持问题导向,又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,务实管用。
2012年我参加中央纪委座谈会的时候,就提出源头反腐需要制定《政务公开法》。我注意到,《永远在路上》专题片中的很多腐败分子都是一把手或者当过一把手,在用人和重大决策上面,一把手的权力必须有所制约。
记者:对今年的正风反腐工作有何期待?
马怀德:我希望首先要巩固4年多的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。我很赞成“惩治是最好的预防”这句话,要持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,力度不能减。
更重要的,我对今年进一步加强反腐制度建设充满期待。比如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,实现监察全覆盖,扩大监察范围,修改和制定配套法律法规等。这也意味着纪检干部的责任更大了,应该说,全国人民寄予了厚望,希望他们保持忠诚干净担当,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