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菠菜365定位_APPBET365_正版约彩365软件

        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 勤廉风采
        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、着名剧作家阎肃的艺术追求:朵朵放光彩



        【信息时间:2015-12-04/9  阅读次数: 【我要打印】 【关闭】

        菠菜365定位_APPBET365_正版约彩365软件

                请所有受访对象回忆老人的经典形象,结果惊人的一致:“哈哈大笑!”

          台前幕后,走到哪里,就把笑声带到哪里;一朵花开、一声鸟鸣,他也能兴致盎然——这笑声,源自胸襟的豁达,气象的开阔,身心的和谐。

          至于做嘉宾、当评委,台上抖个“包袱”,他更是笑得最早,而且笑得最“开”。

          “我常劝他,有的笑话根本不可乐,还‘哈哈哈’,浪费精力,很伤身体的,80多岁了,不养生。”他的老友、着名导演黄一鹤说。

          2003年,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推出《军营文化·奖杯背后的故事》,这是军事文艺题材访谈类节目的第一次尝试。

          主持人是卫晨霞,她在台上“颤颤巍巍”地讲着,不停地看台下。

          嘉宾席上阎肃“哈哈哈哈”笑得前仰后合。

          “我心里踏实多了。”卫晨霞说。后来,这档节目获得相关频道节目评选的第一名。

          有人说这种笑有“魔力”。文工团青年歌手刘和刚第一次参演歌剧,紧张得冒汗,一哆嗦,“东北腔”就出来了。

          讲评时,阎肃笑眯眯地说:“刘和刚不错嘛,给我们《江姐》增添了新的风味!”

          哄堂大笑,刘和刚搞了个大红脸。可说也奇怪,“接下来的戏,竟然不紧张了”。

          刘福波进空政文工团创作室,第一个任务就是与阎肃共同主笔一场重要晚会。署名时,阎肃很自然地把刘福波的名字署在自己前面。

          “阎老,我是后辈呀,这……不合适。”

          阎肃哈哈一笑:“你是‘50后’,我是‘80后’,正合适!”

          “我极少用愤怒和忧愁的情绪来对待世间事。”阎肃曾在一篇自述文章中这样写,“我是每日快乐、每夜快乐,身上快乐、心里快乐!”

          最快乐的是文工团每年总结大会,不论奖项是大是小,也不管获奖者是老是新,只要你上台,一抬头总能看见阎肃在后排,两手举过头顶,大力鼓掌,下来后第一时间握住你的手,连声笑着:“不错,不错!继续努力!”

          但,他也不是没有“吹胡子瞪眼睛”的时候。

          “懒!呆!散!”空政文工团团长张天宇至今记得那次,文工团创作组汇报会上,阎肃发了大脾气。

          几个等着听表扬的年轻人傻了。

          “数量、质量一点经不起推敲,天天在想什么?写作这个东西要是‘向钱看’,绝对没有前途!”阎肃急得直敲桌子。

          气消了些,阎肃继续讲,你们都是科班出身,灵气、技巧都比我强,可是很多东西,单靠“玩音乐”是“玩”不出来的——“光能‘振动耳膜’的东西,留不住,历史证明了的。”

          85岁的他就是从这样的“历史”中走过来的。

          年少读书的日子里,重庆电台里天天播放的是“玫瑰玫瑰我爱你”“如果没有你,日子怎么过”,而青年学子中悄悄传抄的,却是从“山那边”漫过来的《二月里来》《兄妹开荒》《黄河大合唱》……

          为什么?因为它们紧紧连接着人民大众的心,因为它们声声传达着时代的呼唤,因为它们健康、进步、向上、阳光——无数青年就是唱着这样的歌曲,奔向了抗日救国的战场。而阎肃自己,也是在这样的感召之下,投身于革命的大潮。

          “这就是进步文化的魅力。”阎肃这样归纳,它让人“在冲锋时有无穷的力量,在生活中有前进的动力,在成长中有精神的港湾”。

          “一片林子,不能全是嗡嗡叫的知了,要有啄木鸟啊!”他苦恼地摇头,“我不想干了一辈子,回身一看队伍,后面没人了。”

          2014年10月15日,文艺工作座谈会在京召开。阎肃的发言掷地有声:“我们也有风花雪月,但那风是‘铁马秋风’、花是‘战地黄花’、雪是‘楼船夜雪’、月是‘边关冷月’。”

          他还说,每一位以文艺为终身职业的从业者,都应该做到“四有”——胸有大业,腹有诗书,肩有担当,术有专攻。

          而他自己,无疑是对这“四有”的最佳诠释者。

          “阎老,你真是天马行空,没法弄!”2013年,作曲家印青接过阎肃递来的歌词,一看就愣了:板腔体,分明是戏剧风格嘛!

          阎肃哈哈一笑,扮个鬼脸:“嘿嘿,我给你找个麻烦,考验考验你!”

          也对,阎老83岁了还能创新,自己为什么不能?印青真的“突破了一下”,曲风上完全打破套路,写成一个“别开生面的大合唱”。后来,这首《旗帜飞扬》成为当年“双拥”晚会的压轴曲目,获得一致好评。

          “艺术家最怕的不是年龄的衰老,而是艺术心态的衰老。”印青说,而一颗纯洁真挚的童心,正是阎肃艺术之树常青的奥秘。

          印青与阎肃多次合作,至今手机里仍保存着两人商讨文稿、反复交流的短信——日期最近的一条,竟是阎肃在一天凌晨3点多的回信:“我又有想法,你看这样调整可好……”

          “我赶紧说,阎老,赶快歇息吧!哪知他早上见到我说,他又想了一稿……”印青回忆,一篇歌词,阎肃经常要修改几稿甚至十几稿,有时所有人都十分满意了,他还要精益求精。

          “我这么大年纪了,随便写一个,你们能说不好吗?但越是这样,我越不能应付,得写一个、是一个。”阎肃曾这样说。

          种桃时精耕细作,收桃时却满不在乎。在旁人看来,阎肃对待自己已完成的作品,实在是有些“不珍惜劳动成果”。

          一首歌词,他用了好大心思写成,精心打磨一番,交给曲作者之后就再也不闻不问了。曲子好听吗?由谁来演唱?流行起来了吗?阎肃一概不管。反响好的,他听了淡然一笑;有的歌没有“唱出去”,他泰然一笑。

          交出去的歌词,他连底稿都不留一份,许多作品就这样,“连个尸首也没留下”。

          “写完就‘扔’。”阎肃说,“我一个人留下来有什么用?活在老百姓心里才算真的留下来了。”

          他也从不出唱片集、作品集。“出那一本书有什么用?送人?没必要。卖钱?我不想挣这个钱。”阎肃说,“你的作品好,老百姓自然会替你出集子——在心里出。”

          “个人的功成名就,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太低的境界。”印青说,“阎老追求的,是对国家整个文艺事业的推动,是对我们民族精神境界的提升。”

          就像老人作品中所写的那样吧——“唤醒百花齐开放”“朵朵放光彩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