舟山廉政网
编者按:中央纪委、监察部曾三令五申,元旦、春节等节日期间,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严格执行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,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安排好节日期间的各项活动。一律不得用公款搞相互走访、相互宴请等拜年活动。一律不得用公款大吃大喝、游山玩水和进行高消费娱乐活动。严禁违反规定收送现金、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,严禁以赌博或变相赌博以及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形式收钱敛财。但同时,大量的腐败案件也表明,节日期间仍然是领导干部易被腐蚀的高发期。因此,本期编发《领导干部要谨防“节日腐败”》,希望各级领导干部认真阅读,引以为鉴,过好“廉节”。
领导干部要谨防“节日腐败” 菠菜365定位_APPBET365_正版约彩365软件
“廉不廉,看过年”,元旦、春节期间,也正是腐败高发的时段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——
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就要来临了。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,亲朋好友都会互相走动,互送礼品,互致问候。寻常百姓之间互送礼品不在价值高低,数量多寡,只在于彼此间的那份情意。而在一些人那里,送礼却变了味道。少数“免疫力”差的党员干部,也因此感染上“节日病”,并开始蜕化。据济南市中区检察院一份统计资料显示,在该院当年查办的20余件领导干部受贿案件中,有16件的涉案人员就是从节日期间收受“第一桶金”开始,一发不可收。由此看来,抓住节日时机,深化廉政教育,预防和遏制职务犯罪的高发态势,避免“节日到,干部倒”的现象,已是迫在眉睫。
“节日腐败”五花八门
“节日腐败”的表现形式虽然五花八门,但不外乎如下几点:
收受贿赂。有资料显示,因贪赃枉法而受法律惩处的贪官,在春节期间肆无忌惮地收受贿赂的比例占所有案例的31%,而大部分贪官竟认为在节日里收礼不是受贿。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这样为自己辩解:“这些年来,逢年过节,总会有人前来表示一下心意,我也有时有所表示,这些都是礼尚往来,怎么能认定是受贿呢?”无独有偶,辽宁“巨贪”慕绥新在忏悔录中则表示:“我在沈阳市任职的4年中,有180余人每逢年节以各种名义给我送钱送物多达600余万元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,我一直把这种送礼行为看作是‘人情往来’而坦然待之。”曾被称为“红包书记”的丁仰宁就喜欢在春节期间收钱,他认为这时收的钱是“红包”,而收“红包”是“不犯法”的。
吃喝玩乐。近年来,一些党政机关干部和许多老板时兴到宾馆酒楼吃年饭,以此作为联络感情、拉拢干部的手段。有的干脆买来年夜饭的订单,作为贺礼送给有关领导和实权人物。据媒体披露,2001年春节期间,某市不少单位和个人忙着从各大餐馆饭店“埋单”,然后把这些已经付过账的单子赠给关系户、领导干部等,款额多少看对方的“分量”轻重而定。少数人在咱们中国传统节日里送礼还嫌不够,还借外国人的节日行贿。2000年圣诞节,该市一些星级酒店推出圣诞大餐,入场券票价最低是四五百元,一般在800元到1000元,高的达2000元以上。入场券基本是“买的不用,用的不买”。
公费出游。在一些单位,领导挂帅以参观考察为名,组织集体旅游,有的是公家解决部分车船费和住宿费,有的完全由公费报销旅游费,有的将旅游费用摊派给下属单位及有关企业,有的让景区所在地的本系统下属单位或协作单位接待,有的异地互相接待。少数人不仅自己公费旅游,还携带全家出游。有些人为了讨好上司或用得着的实权人物,派车送他们及其家属到名胜风景区去“放松”,也有的是买好机票送上门,再加上数额不菲的“零花钱”。
滥发钱物。每逢佳节,不少单位以节日消费为名,给干部职工滥发福利、奖金和纪念品。尽管这几年有关部门一直在三令五申禁止印售购买各种代币购物券,但还是没有彻底禁绝,一些商家少则发售数万元,多则发售上千万元。这些购物券大都是公款购买的。某省会城市2000年最多时发行的代币卡高达四五亿元,有的一张代币卡的面值就达3万元。
“节日腐败”的特点
时间集中。少数干部把节日放长假当做送礼、公款旅游、公款吃喝玩乐的极好机会,集中在这段时间搞腐败。一些单位在元旦、春节前进行年终“分配”,兑现“奖励”,滥发钱物,突击花钱,并大肆送礼。还有些人认为节日期间,监督部门、主管部门都放假,无人监督,便肆无忌惮地寻欢作乐,违纪违法。
范围广泛。从“节日腐败”的领域看,有政治领域的腐败,有经济领域的腐败,也有生活领域的腐败。从“节日腐败”的主体来看,涉及的人员构成复杂、层次较多、数量较大,既有成克杰、胡长清之类的高官,也有基层的普通干部。在随机调查的发生在全国各地的49宗大要案案例中,发现竟有40个案例中的贪官在春节受贿。至于公款旅游、公车私用、滥发钱物等,涉及的人员就更多。
隐蔽性强。“节日腐败”往往披着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,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考虑到平时给有关领导送钱送物有贿赂之嫌,于是便挑选重大节日登门拜访,将贿赂说成是人之常情。在这一片“深情”下,少数领导逐渐淡漠、混淆了感情与法纪的界限。
腐败的借口繁多。有的以小孩“压岁钱”名义行贿受贿,有的以给职工发福利的名义索贿和贪污,有的以入股分红、发奖名义贪污受贿,有的以给上级或关系户拜年送礼的名义行贿。这样做会使对方收得体面,花得安全。
具有试探性。有些人为了某种私利,急于向有关领导送礼行贿,但又苦于不知底细,愁于送礼行贿无门,平时不敢贸然行贿。于是选择春节等传统节日,以拜年等名义送上礼品。而那些平时尚能对送礼行贿保持警惕的干部,此时在一派喜庆祥和的气氛中也放松了警惕,收下了贺礼以致一发而不可收。
渗透性强。一些行贿者更多地选择了较为主动的感情“投资”方式,把同贿赂对象的交往看做一项长期投资。因而逢年过节,频频向有关领导和实权人物拜年。正是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投资,让行贿者得到了更多的回报。
表现顽固。近些年来,对“节日腐败”现象,几乎年年都在三令五申禁止,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仍时有复发,甚至呈愈演愈烈之势。
“节日腐败”缘何滋生蔓延?
公众有一定的认同心理。现阶段,尽管人民群众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,对反腐败斗争也给予了强有力的关心和支持。但不可否认,在一些社会风气不正的地方和单位,节日期间跟有权力的人套近乎,这种日趋严重的腐败现象已经让不少人见多不怪了,尤其是对公款贿赂。另外,因为节日期间的贿赂带有相当大的普遍性,天塌砸众人的心理仍在不少当事人心中作怪。
节日送礼一般数额小,方式平常。节日期间变相行贿的方式不外乎是给孩子压岁钱、看望老人、拜年时送上昂贵的礼品、直接赠送各种代币券等。一般来说,年关时节的请客送礼数额不大,够不上犯罪标准,所以也最容易使官员们失去警惕,导致双方大行其道而无后顾之忧。
查处、认定难。私人贿赂,一般数额不大。公款行贿,由于不少单位变相设置项目繁多的“小金库”,给查处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,成为滋生腐败的黑洞和肥沃土壤。而行贿方或造假账掩饰,或用各种“合理”开支项目冲减这些款项,给执法执纪部门查证事实、获取证据也带来不小的难度。
针对性治理措施匮乏,打击不力。对日趋严重的“节日腐败”现象,有关部门鲜有有效的遏制招式,或者是整治措施力度不够,令行贿受贿双方都产生了较强的“抗药性”。而且,即使查清了公款贿赂的事实,有时也因法律、政策对有些问题的规定不明确,难以认定其性质,无法对有关责任人员作出处理。同时,许多案件败露后,执法执纪部门往往会依法依纪对受贿者予以惩处,而行贿者却大多处理得不痛不痒,能轻则轻、能免则免,以致出现了“常见受贿者落马,少有行贿者翻船”的现象。
“节日腐败”需多管齐治
“节日腐败”虽发生在少数干部身上,但它的危害却不可小觑。如何才能铲除这一危害社会的毒瘤呢?
加大打击力度,严惩腐败分子。《刑法》和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等法律法规对收受礼品、行贿受贿的定性以及如何处罚都作出了明确、具体的规定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、司法部门要维护法纪的尊严,严格依纪依法办事。在对受贿者进行严厉惩处的同时,也要对行贿者加以严惩,这样才能杜绝收受礼品、行贿受贿现象的发生。
加大监督力度,完善监督机制。“节日腐败”是日常腐败的一种表现形式,腐败是权力缺乏监督的副产品。不想贪是提高人的思想觉悟的结果,靠的是道德的力量;而无法接受公款贿赂,则要靠制度、靠机制,使得官员面对诱惑即使想贪,但也由于制度、机制健全而无法下手。因此,遏制“节日腐败”就是要着重解决监督机制的问题,逐步健全完善党内外监督、上下级监督、法律监督、舆论监督、群众监督、人大监督等监督机制,用健全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来保证遏制“节日腐败”的规章制度和纪律规范的落实。各地各部门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在节日期间应集中开展专项检查,多深入实际搞明察暗访,对顶风违纪者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。对查处的典型案件予以曝光,大造声势,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压力。
加大教育力度,筑牢思想防线。解决“节日腐败”问题,最重要的是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、权力观。由于“节日腐败”要比平时更具诱惑力,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对“节日腐败”有更强的抵制力,具体应做到四防:一是防松弦,拒腐防变一刻也松不得,节假日尤为要紧;二是防叩门,对于那些超出正常往来范围的不速之客借拜年送来的“红包”,第一次就要果断地拒之门外;三是防盲从,不能盲目攀比,认为上级能收我的礼,我也能收下级的礼、别的单位能搞,我们单位也能搞;四是防“情贿”,要把握好“人情往来”的尺度。
|